关于县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50号提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3-07-20

关于县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50号提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程起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种植大户服务提议”收悉。经调查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为我县的粮油稳产保供做出的的贡献!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物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责无旁贷。着力稳定优化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生产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粮食生产规模种植,全力挖掘粮食生产潜能,不断推进我县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发展。正如您提议提到:随着我县全域国土整治的推行与落实,出现了一批种植大户,这些种植大户扎根农村多年、种植经验丰富,种植大户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增强粮油生产能力、促进粮油作物丰产丰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作为强化基础产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重要任务来抓,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12万亩,总产17.77万吨。2023年我县按照“四稳四扩”的工作思路,把全年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完成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压实粮油安全主体责任,确保粮油生产稳中有增,力争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4.07万亩,总产量达到18.1万吨。到2025年,力争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4.2万亩,总产18.5万吨。然而我县粮食生产和其他地方一样,建设发展存在“悖论”,一方面,粮食产区、种植大户承担的责任大,发展粮食生产的支付成本高;另一方面发展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逐年下降,财政包袱越来越大。特别针对我县种植结构特点,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低下,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我县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为此,我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近几年我县围绕粮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狠抓农田基础建设,提升耕地产粮能力。一方面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抓好高标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组织实施耕地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持续推进土壤培肥改良,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抓好3.5万亩油菜轮作项目实施,大力示范推广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田绿肥种植模式,改善提升水田耕地土壤地力。另一方面严格落实耕地“非粮化”管控措施,基本农田要优先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生产,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必须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坚决防止出现新的耕地“非粮化”,耕地“撂荒”问题。

(二)抓好项目引领,推进粮食生产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原则,因势利导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全面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发展。充分利用项目的引领作用,积极引进推广优质稻品种和甜糯玉米发展,积极引导发展优质红薯、大豆等杂粮生产,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套南瓜、冬瓜”、“林果园套大豆、绿豆”、“中稻+油菜”、“早稻+晚稻+绿肥”、“甜玉米+大豆+甘蓝”“稻虾(鳜鱼)等种植模式,大力推进虾稻香米产业和红薯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插秧,大力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

(三)抓好抗灾减损,争夺全年粮油丰收增产。加强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控,落实病虫害防控属地责任制,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玉米草地贪夜蛾、水稻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防范,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积极引导发展避灾粮食生产,加强抗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积极组织开展灾情评估和实施灾后抢收抢种,突出抓好水稻油菜全成本保险实施,积极组织灾后核损理赔,尽量把粮油生产因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抓好种业创新,确保粮食生产用种安全。建立健全粮食作物新优品种示范网络,推行看禾选种、销种、购种,稳步提高良种推广对粮食生产增产贡献率。大力组织开展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新优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展示,适时组织种子经销商、种粮,种油新型主体等现场观摩。重点支持湖北谷神科技有限公司在嘉鱼建设打造集品种选育、种子繁育、生产加工、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种业科技创新基地。突出抓好种子市场信息调查和种子经营备案工作,加强粮食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和质量监测检验,严厉打击经营销售假冒伪劣种子。

(五)抓好主体培育,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发展。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切实调动和提高新型主体或农户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持续加强银企对接,落实好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为粮食生产主体提供优质信贷服务和支持,重点支持发展粮食类农产品生产托管,推动服务带动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生产。培养壮大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在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作用,引导粮食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新型主体构建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生产性服务,切实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六)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按照“高产优质”的思路,采取“领导办点、统一配管”集中创办了双季稻、优质小麦、优质中稻等7个千亩示范片,如潘家湾镇东村村、三湾村、陆溪镇官洲村3个千亩双季稻示范片,簰洲湾镇复阳村、庄屋岭村、潘家湾镇复兴生产队3个千亩小麦示范片,示范效果明显。

(七)推动土地流转。搞好代耕代种,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合作组织流转集中。目前,我县土地流转面积7.5万亩左右,涌现出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1个。

(八)加强集中育秧工厂的建设力度。采取政府集中投入,合作组织牵头,大户联合实施等方式,广泛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有效遏制了直播蔓延的趋势。今年我县精心组织标准化育秧工厂项目建设。为加快我县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紧跟水稻标准化育秧步伐,进一步扩大水稻机插秧面积。我县精心组织,按照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建设内容和要求,加快金润农业、农谷丰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建设,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里解决1000万元支持育秧工厂的建设。以早稻集中育秧为突破口,破解我县双季稻恢复发展瓶颈;提高稻虾种养的综合效益。

正如您提议中提到: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问题矛盾纷至沓来,部分种植大户收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到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近几年我县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挑战

(一)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下降。种粮效益低下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资价格、人工工资、土地流转费用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地板”逐年抬高,然而国家战略价格上升空间有限,种植效益偏低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农业部门在陆溪镇铜山村、界石村组织两个村的种粮大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农资、人工、机耕机收等费用,2022年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亩均纯收益分别为;小麦240元左右、玉米350元左右、水稻300元左右。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农业生产收入占比已降到21.3%,农业增收额的占比连续下降1%,大综粮油作物亩均生产效益连续几年未有提高。种植业整体效益偏低,导致农民种地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性不高。

(二)资源约束不断加剧。近几年,缺水形势日益严重。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局部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甚至重金属超标,加之化肥、农药、农膜对环境影响加重,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

(三)生产结构不平衡。近几年,我县粮食总体供应充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受比较效益影响,小麦面积、双季稻面积连续下滑,栽培技术与品种不相适应,优种种不出优质。


(四)生产方式粗放。这几年尽管我县粮食生产的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但受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习惯大水大肥的粗放耕作方式,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五)粮食奖补与粮食生产规模无关,影响种粮大户的积极性。目前我县实施的粮食奖补政策,有的与种粮规模无关,实行的是普惠政策,没有考虑向种粮大户的倾斜,使得种粮大户缺乏种粮信心。

针对您的建议,作为农业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在职能范围内,多渠道、多举措激励种植户“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是我们光荣使命。不断加强对粮食种植大户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鼓励粮食种植大户探索发展新模式,

四、下一步我县粮食生产的工作思路

(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以及耕地“撂荒”行为。

(二)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流转机制,推广土地转包、出租、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模式。

(三)完善种粮支持政策。种粮补贴应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争取相关项目对农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倾斜。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四)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加大粮食高产及绿色增产模式技术的培训,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推广,强化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农业配套技术应用,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深度融合。

(五)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拓展技术指导、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全程社会化服务。

(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大我县粮食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补贴力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补贴力度,整体规划使用项目资金,确保各类农业基础工程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同时向粮食生产区倾斜,提高粮食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鼓励发展新模式。鼓励种植户不断探索“种植户+公司+农户”的模式,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在自身提高产业收益同时,带动周围人共同致富。



                                                                   2023年6月15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