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官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

索引号 : 01105619X/2022-20556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官桥镇人民政府

名       称: 嘉鱼县官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06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嘉鱼县官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嘉鱼县官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建设湖北经济强县,打造长江临港新城”的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不断走上新高度,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走上新的台阶。“十三五”期间,官桥镇总体经济实力在县域范围内显著增强,2020年在全县经济实力排名进入前三位,2019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4.41亿元,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官桥镇仍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亿元。“十三五”期末,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6家,工业经济支撑力提升明显。农业特色化发展更加鲜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服务业总规模上到新的台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十三五”期末,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经济实力走上新的台阶。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按照“一区多园”战略,全力推进官桥镇工业园区建设,已完成开发面积超过2k㎡,结合京珠连接线拓宽改造,园区三路、四路、官朱路降坡拓宽延伸、工业孵化园建设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园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提升工业园整体形象和承载能力。截止“十三五”期末,镇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1家,已有田野集团、欧维姆、迈悦科技等知名企业,园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已成为全县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区,园区对于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发强劲。

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积极创建国家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力建设八大农业示范区,新增以官桥村为主的油茶基地1.5万亩,更新高标准茶叶基地1500亩,改造标准化养殖基地2000亩,建成米埠、白湖寺、阴山三处风景苗木基地;支持大禾农业开发葡萄采摘、花卉种植;启动胜利茶厂建设,引导三湖茶麻专业合作社发展朱砂、舒桥茶叶精品化加工和改良;发展龙虾、鳝鱼、螃蟹、青蛙等特色水产养殖和立体生猪养殖,促进养殖产业增收增效。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网进一步升级完善,累计完成低丘岗地、中低产田、土地整理15万亩,完成辖区内的6条塘渠清淤、维修工作,更换两湖村鸡窝泵站55KW水泵。立足产业现状及资源特点,聚焦油茶、水产、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精心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成为湖北“森林城镇”。

推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年均接待大型旅游工作20余次,国家乡村公园建设取得成效,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成为咸宁市唯一申报成功的一个镇,配合县旅游局完成第一届嘉鱼鱼文化旅游节相关工作,创建成为湖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官桥八组创建国家4A级景区,申报3星级农家乐2家、5星级农家乐1家,星级农家乐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开心农场、游客接待中心暨田野农博馆、清风茶楼、山上山洞酒吧等旅游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加大官桥镇旅游宣传力度,先后邀请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官桥旅游,助力官桥旅游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官桥镇全面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G351武赤线升级改造、舒陆路旅游扶贫公路、S359三环线延伸、田野大道改造及延伸等重点道路工程,完成朱砂-两湖、石鼓岭村、廖家桥村、舒桥村-阴山村以及米埠村等乡村公路改造工程,完成迎宾大道景观工程、官桥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三湖连江综合整治等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完成官桥镇社区公租房、官桥客运站主体工程、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官桥小学扩建、园区四路电力迁改、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等民生项目建设,城镇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创建成为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新面貌。完善镇区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要求,添置垃圾桶、清洁工具等,建立健全镇区卫生清扫机制,完成石鼓岭、阴山等村文化广场和朱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启动舒桥社区街道下水道设施建设,有效整治脏乱差现象。实施了官桥村整村推进二期工程,官桥新村600多户村民平稳、妥善入住。新建朱砂新村、石鼓岭新村、大牛山还建新村等项目,新建刘子海、朱砂村村民集中还建点5处,成为农村新亮点。扎实推进港东村罗家洲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完成道路拓宽、新建人行道、铺设污水管道、绿化、路灯等工作,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着力打造王家月村五组张家角美丽乡村示范点,建成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在官桥村八组、官桥新村、白湖寺村舒家湾等地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发放分类垃圾桶420个,发放宣传册2000份,制作垃圾分类宣传亭19个,安装智能垃圾分类亭3组,非智能垃圾分类垃圾桶43组。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户厕196座、农村公厕2座以及城镇公厕2座,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成功通过国家级验收。狠抓造林绿化,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造林任务,

社会事业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和谐稳定”主题,做好市运会、经济工作会等稳定和协调工作,加大对矿山整治、秸秆焚烧、天然气改道项目为重点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力度,综治工作在全市的“一感两度两率”的社会调查中排名长期排名前列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演出活动,组建代表队参加全县广场舞、首届运动会农趣项目,取得较好名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官桥八组“雪亮工程”示范点带动全镇防控体系建设步伐,推进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一体化规范建设,“平安家庭”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六安同创促和谐”活动,平安家庭达标率达到96%以上。依托官桥社区,按标准化建设“社康社戒”中心社区,建立禁毒工作制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启动产业扶贫、光伏发电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项目,完成全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引进和开发油茶产业、香菇种植、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项目,按要求做好贫困户脱贫销号的工作,时刻关注贫困户的动态,帮忙其解决各类实际困难。经过5年努力,全镇1790户5485人贫困人口已如期脱贫、3个重点贫困村出列。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国家层面,“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在湖北叠加。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更好发挥湖北区位、产业、科教、要素、市场等优势,对接落实好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发挥作用,努力将湖北省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十四五”期间,湖北将继续融入“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落实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争当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动力源。在做好区域发展这篇大文章方面,将以中心城市、城市群、城镇带建设带动全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科创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支持宜昌、襄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更好发挥武汉为龙头、“襄十随”和“宜荆荆”城市群为两翼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发展。

(二)咸宁市全力建设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咸宁市“十四五”期间紧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发展机遇,构建“武咸同城、市区引领、两带驱动、全域推进”的区域发展布局,积极推动“武咸同城”,找准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功能定位,优势互补,借势发展。突出“市区引领、两带驱动”的发展战略,嘉鱼县依托长江和京广高铁、武深高速,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打造以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强化“全域推进”,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形成多点发力的格局。

“十四五”期间,咸宁市以产业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树”的理念来谋划产业发展,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增强产业厚度、提高产业韧性。

“十四五”期间,咸宁市力求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狠抓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深入推进“咸宁优品”工程,加强自主品牌培育。紧紧围绕打造“五最”营商环境目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要厚植开放发展新优势,坚持走开放路、打开放牌,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借力发展。

“十四五”期间,咸宁市全域创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抓住生态这个基础优势,打造美丽中国“咸宁样板”,打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人在画中”的大美画卷。拓宽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化通道,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价值”。

(三)嘉鱼县积极实践临江崛起、武咸同城、咸嘉融合发展新模式

展望胜势,嘉鱼仍处在重要的黄金发展期,概括起来就是“五期叠加”。一是战略机遇叠加期。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省委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等省级战略加快实施,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咸宁北部空间计划等市级战略全面铺开,必将对嘉鱼临江崛起、融入武汉、科技创新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二是政策红利释放期。党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落地落实,全省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事业单位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等深入推进,一系列优惠政策、先行先试政策红利必将加速释放,为嘉鱼高质量发展创造更优环境。三是发展布局优化期。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武嘉同城、咸嘉融合、一主两翼、多点支撑”格局逐步确立,为嘉鱼加快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四是蓄积势能迸发期。随着滨江生态提升示范工程、顺乐钢铁、诗经文旅小镇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簰洲湾长江大桥及接线高速、沿江货运铁路等项目加快落地,嘉鱼蓄积的发展势能必将迸发出更强动力。五是县域治理提升期。随着我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县域治理水平必将实现新提升,为嘉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从县内环境看,蕴藏转型发展的基本条件,“大江大湖大桥大港大厂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长江大保护战略下,嘉鱼县作为长江中游的滨江城市,拥有109公里的超长岸线,有利于把我县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绿色产业聚集成带的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区;二是湖泊湿地资源禀赋突出,加上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厚重的鱼文化底蕴,我县文化康养旅游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三是嘉鱼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向西连通了江汉平原广阔的腹地,簰洲湾长江大桥的规划建设,向北连接武汉日趋一体化,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四是长江综合门户港的规划建设,将领衔目前已有的港口形成上承三峡、下启武汉的港口群,使嘉鱼成为长江黄金水道的战略要点;五是嘉鱼经济开发区升级,金盛兰冶金、欧维姆缆索、雅戈尔汉麻、嘉麟杰纺织等一批龙头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冶金、建材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成为潜力巨大的产业基地;六是建设嘉鱼大学城,在首义学院、东湖学院落户嘉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武汉现有高校,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火力,全面加快开发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新的重要科教节点与人才高地。

嘉鱼县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预期与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在地缘上靠近武汉却没有深度融入武汉;农业做大却没有做强,缺乏有影响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市场品牌;新兴产业有萌芽但是缺乏强劲的发展支撑;水资源优势依然处于自然生态发展阶段,文化附加值没有凸显;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巨大的后发潜力有待挖掘。与此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了巨大变量,我县产业结构不够优、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一定困难。

实现嘉鱼县高质量发展目标,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在武汉城市圈的同位竞争中,如何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深度融入武汉、赢得发展先机;二是新发展理念下的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品牌化、高效化、高端化发展;三是推动嘉鱼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鱼文化优势,塑造自然生态之上的城市形象;五是长江大保护战略下,如何发挥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以及对接武汉百里江堤走廊,在长江经济带的沿江城市中脱颖而出,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综合来看,“十四五”时间,嘉鱼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全县上下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四个着力”和“四个切实”殷殷嘱托,紧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发展以及咸宁市打造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等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主动融入嘉鱼县城中心,全力打造镇域农旅、康养特色产业增长极,推动落实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康养美丽小镇,全面实现官桥镇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融合,提高增长质量。坚持立足农业现代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镇域特色产业增长极,围绕特色农业、新材料、全域旅游等,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壮大镇域产业规模,提升镇域经济增长质量。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深入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加快国土空间全域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区域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削减污染物排放负荷,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提高人民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坚守城镇及乡村安全底线,持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保证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政府效能。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处理紧急任务能力。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维护群众公平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促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发展定位

1、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国家乡村公园建设,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以产业振兴为关键核心,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全面发展,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坚持打造生态宜居小镇,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率先实现5G覆盖,推动网格化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在基层应用实践,全面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实现乡村高质量振兴,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武汉城市圈康养文旅特色产业增长极

抢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官桥交通与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官桥油茶、果蔬、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田野乡村公园、金色年华养生谷、大禾农庄、宏佛旅游大牛山风景区等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官桥旅游资源,建设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支撑项目,大力发展康养文旅产业,打造全域乡村旅游产业格局,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项目,积极打造以特色农业、特色工业以及特色服务业为基础的康养文旅特色产业增长极。

3、咸宁市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

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建设绿色食品、中药材、优质水产基地,发展油茶、茶叶精深加工,中药材加工,文创产品开发,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与特色小镇、4A级景区整合创建,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与城镇升级有机整合,打造具有鲜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点的咸宁市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末,实现经济总量翻番,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内涵多元的特色农业、新材料主导的特色工业以及康养文旅结合的特色服务业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县第一,服务业占比突破3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繁荣,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初具雏形,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达到新高度。全面推动产业振兴,着力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抓住武咸同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康养与文旅产业,建成武汉城市圈康养文旅特色产业增长极,城乡融合绿色发展道路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咸宁市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通过五年努力,将官桥镇建设成为国家级乡村振兴典范,武汉城市圈康养圣地以及生态宜居美丽城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全县第一,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以上,镇域经济实力进入全县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量质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康养文旅产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服务业占比突破35%,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田园新城镇。镇区品质不断提升,生活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山水湖林草生态保护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功能更加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等完成省、市、县政府下达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保持9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60%。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走上新台阶。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污染防治、养老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镇区和乡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污水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田水利保障农业生产作用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走上新台阶。

——基层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加快推动基层社区、村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率先实现5G主要地区覆盖,推动镇村两级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推动镇区、园区、社区以及集中居民区智慧化升级,现代化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层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事业发展均衡。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决贯彻落实脱贫不返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实现社会保障水平稳中求进。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增强,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显著进步,人民幸福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产业融合,打造康养文旅第一品牌

1、打造现代化特色农业

推动农业特色化发展。充分挖掘官桥三湖之地、水资源丰富的地理自然条件优势以及高速贯通全境的交通优势,实施特色农产品精品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近湖岸基养殖、鱼稻、虾稻等种养新模式,继续扩大油茶、茶叶、苗木、花卉等特色产品种植面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创建优质品牌,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引导重点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品牌创建保障机制,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美誉度,力争创建全国优质农产品品牌2~3个。

深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化生产,重点打造油茶、茶叶水产品等省级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输送全程质量可控。加强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作用,联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团队,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组织实施3~5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升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1~2个农业科技园区,聚集创新资源,搭建产业技术集成和成果展示转化平台,建设5~7个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转化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要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导向,突出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特色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前后链条延伸,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无缝衔接,种养加销一体的产业链条。坚持集群化发展理念,引导农业企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推动特色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新经济增长点。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顺应“互联网+”趋势,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绿色食品、中药材、优质水产基地,发展油茶、茶叶精深加工,中药材加工,文创产品开发,以三产融合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以股份合作、资产收益、劳务合作、联合发展等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让农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等多种经营性服务组织的作用,引导生产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形成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特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康养文旅产业

建设大健康产业枢纽。充分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转化蜜泉湖、西凉湖以及三湖连江水库等生态优势资源,结合武汉市南部地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园的契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创新发展“康养+旅游”新模式。加强项目支撑,重点推进田野乡村公园、舒桥村药植基地、恋江湖文化生态旅游区、金色年华养生谷、蓝城田野小镇(暂名)、宏佛旅游大牛山风景区、大禾农业等重大项目。深入挖掘嘉鱼文化内涵,创新“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充分利用三湖岸域生态优势,打造康养文旅小镇,夯实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大健康产业枢纽,建设武汉城市圈康养文旅产业增长极。

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带。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官桥八组,以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为核心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带,打造全域乡村旅游产业格局,进一步丰富全时段(时时)、全区域(处处)、全行业(行行)、全社会(人人)都是旅游的概念,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项目,以旅游营销的手段创品牌,以旅游服务的要求优环境,以全域旅游提质,丰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内容。

3、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落实创建国家级新材料小镇工作,培育以田野集团、欧维姆缆索、元拓铝合金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业,谋划建设补链项目,有效衔接冶金及新材料产业。积极对接武汉车谷、光谷等制造业高地的产业外溢需求,谋求产业分工协作,对接产业转移,重点围绕新材料、汽车电子、零配件加工等领域,大力扶持“隐形冠军”企业,打造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国家“新基建”重大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基建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工程,鼓励现有园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奖励政策和人才扶持政策,并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武汉市产业转移契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速引进,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充分挖掘武汉东湖学院等高校回流带来人才潜力,打造环高校创业圈,积极培育科技创新氛围,推动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增长新动能。

二)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官桥模式

1、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全域旅游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康养文旅和生态旅游产业,全面落实城镇建设按景区标准执行,全面实施全域景区化改造工程,全面推动旅游标识、旅游景观、旅游要素等融入小区改造、道路建设、街头绿化等各个方面,将特色小镇建设、老旧社区改造等于4A级景区整合创建,深入推进产城融合与产业融合发展。

丰富城乡建设品质内涵。打造以武深高速嘉鱼东、嘉鱼南收费口为中心的商品集散中心区和以官桥集镇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中心区。完善商品集散中心区汽车充电站、停车场、道路、管网、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绿色生态农产品产销一条街,重点引入油茶加工、红薯加工、茶叶加工等企业,实现城镇建设与商贸发展融合推进。支持嘉鱼东大学城建设,着力建设文化教育基地、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推动嘉鱼县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和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城镇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公园、农贸市场、客运站、农村迁移人口居住区、标准化卫生院、商铺等配套设施,完善居民居住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镇区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丰富城乡建设品质内涵。

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实施乡村振兴幸福路宜居长廊、美丽乡村绿化、乡村亮化工程、进村主干道刷黑、美丽乡村路、“空心村”治理等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动乡村面貌发生重大改变,为发展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奠定发展基础。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解决灌溉排水沟渠等水利设施配套问题以及农田平整、田间道路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利用率。大力发展科技兴农,切实用好远教站点、农家书屋、技术下乡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教力度,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严格贯彻落实“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要求,继续完善绿化、电网等基础建设,加大环境整治范围,锦上添花,彰显魅力;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小镇,打造生态产业型美丽乡镇。

推进农村土地合法管理使用。结合自身产业发展规划,以“乡村振兴”建设为统领,积极推进特色乡镇、特色村庄等规划,进一步加强土地使用管理,对违法用地将重拳出击,发现一起,立案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绝不姑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保障。

3、加快完善城乡配套设施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城东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改善中心镇区城市面貌,加快推进舒桥社区、朱砂社区等综合改造工作,全面升级中心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完善城乡道路系统,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舒桥梅山至高铁、五龙片区、朱砂片区、米埠片区等地区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品质,新建蜜泉湖南路,加快西凉湖旅游公路建设,完善镇区与中心城区、高铁岭镇、及各村组之间公共交通体系,着力提高区域路网密度。加快实施道路亮化、绿化工程,开展二乔大道和舒陆旅游扶贫大道景观化改造工作,改善公共交通条件。统筹实施新建新能源充电桩站项目,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镇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镇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休闲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加快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嘉鱼东游客集散中心、朱砂乡村振兴示范带、舒桥社区改造提升工程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速5G网络覆盖,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2025年实现5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支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产业应用示范项目落地,扶持本地企业应用建设智慧厂区、智慧园区等智慧化生产项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落地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安防等智慧城市项目。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各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建成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镇。

三)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官桥

1、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快产业生态化发展。落实产业绿色清单制度,推动官桥工业园区“环保管家”体系建设,协助园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减轻企业环境保护压力,强化环境保护责任监管,加强企业污染防控工作。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建立良性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机制。实现产业支撑绿色发展,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参与感,提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监管体系,支持企业以智能化改造的手段提升企业环境保护能力。支持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应用高产出、低排放的新生产工艺,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

强化生态保护责任。落实镇政府对生态环境负总责的要求,建立镇、村、社区多级联动环保工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完善环境事故突发应急体系。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巡查监督职能,配合落实污染防治任务和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信访投诉的纠纷解决。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深入社区、村基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环保纠纷等突出问题。

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加强镇级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重点企业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立多层次污染源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动全域污染源排放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等信息全面互联共享,增强环境质量预测预警能力,逐步建立全面数字化、智慧化的环境监管体系。

2、实施环境保护项目

大力实施环境治理项目。继续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治理、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项目,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行动,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大力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扩建及提标改造等污水治理项目,抓紧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科学合理地推进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加快镇区垃圾中转收运站建设,提高镇区垃圾收集转运能力。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力争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高于60%。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作,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监督管理工作,加强餐饮油烟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工地扬尘治理工作,继续保持空气高优良率。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快推动蜜泉湖生态修复、蜀湖湿地带、丁家曾湿地公园、舒桥河治理、矿山修复综合利用等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实施咸宁市嘉鱼县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

3、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污染防治项目环境保护效益可持续发挥。落实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运营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工作。创新落实污染防治项目运营管理经费,逐步形成可持续经费来源与投入机制。公共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经费需财政支持的,坚决纳入财政预算兜底。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成项目尽快按规定予以移交运行。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杜绝环境治理对象环境质量再次恶化的问题。

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工作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明确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边界,减轻企业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政府、企业、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保护基本常识,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全民参与度。不断优化政府环保监管机制、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机制和环境质量管理机制,建立更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

四)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打造全县幸福高地

1、加大文教事业投入力度

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力度。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大中心村落文化场所建设,培育人文气息,加强文体设施、阅览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25年,各村体育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等进一步得到完善。

加大教育配套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推进教育发展,加大教育配套建设力度。推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权益和待遇保障等工程,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支持官桥教育向优质精品教育发展。

加快教育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与普及。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积极培养教育特色优势,探索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快培育线上教育专业机构和领军企业,形成优质线上教育资源聚集。

2、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高标准建设满足“平战(疫)结合”的镇级医疗卫生体系。完善和修复满足“平战(疫)结合、高专互补”的医疗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官桥卫生院建设,提高镇区医疗供给水平,提高村级卫生室建设水平,不断完善镇级医疗卫生体系。

建立完善医疗分级诊疗机制。应用远程问诊、智能分诊、健康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建立全民健康大数据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加大基层社区、村健康状况监测能力,建立更为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

3、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平安城镇建设。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成果为基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强化对刑满释放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患者、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健全“两代表一委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机制、“警民联调”工作机制等多元化解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实现“零上访”镇目标。全面强化消防、交通、校园、防汛抗旱等各方面安全监管,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消除安全隐患,遏制事故发生。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安防”平安新区管理系统,提高安防管理水平。加大智慧园区、智慧工厂的建设力度,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

完善数字治理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加快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数字治理要素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实,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常识的宣传、培训与学习,提高政府部门、社会机构、重点企业等利用大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构建起广泛参与、合规有序、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格局,营造同抓共管的数字治理环境。

加快建设基层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快建立基于社区和村基层网格的社会治理基本制度、运行制度、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治理体系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程度。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有效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精准预测预警预防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大数据”整合,探索建立“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依托网络、视频监控、APP三大平台,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狠抓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完善就业指导系统,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加快职后教育发展,促进年轻人职业发展。加强各类社会保险衔接工作,加强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健全社会福利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构建良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植根全民的应急管理体系。总结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经验与教训,依托数字化治理,加快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大环境污染危害事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应对能力,建立健全植根全民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五、综合保障措施

(一)增强资本支撑能力

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平台作用,合理运用“PPP”模式、EPC+OF”模式等开发模式,统筹政府专项债务,重点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完善上市促进机制,积极利用新三板拓展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区内企业科创板上市。构建银、政、企战略合作平台,支持企业长远发展。

(二)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实现引资金与引资源、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相结合,招商传统方式与信息化、国际化、专业化相结合,行政招商行为与市场招商行为相结合。实施招商选资、招才引技策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网络招商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商会、协会等资源实现代理招商,完善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建立招商项目评估机制、监督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坚持项目带动作用

加强项目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城乡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治理、环境改善等方面,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十五重大项目库,根据在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前期项目、策划项目分类,规划重点项目23项,总投123.10亿元,规范重大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五年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逐年分解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对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重要的预期性目标,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及人员,定期检查,定期评估。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 xndy01.jpg
  • |
  • |
  • xngb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