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湾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 : 01105619X/2021-25073 文       号 :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 发文单位: 潘家湾镇人民政府

名       称: 潘家湾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年07月23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1-07-2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推动潘家湾疫后重振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期。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湖北“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嘉鱼位于现代绿色农业转型发展区和长江生态文明城市)和咸宁打造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为契机,结合《嘉鱼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和《嘉鱼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发展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潘家湾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潘家湾镇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定位目标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总目标、提质竞进总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巩固和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功能定位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指引,围绕“武嘉幸福城,绿色潘家湾”这一总目标,加快潘家湾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将潘家湾镇建设成楚天明星镇,打造成为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镇域“四化同步”发展的示范区。

拓宽发展视野,挖掘资源潜力,主要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及自然资源优势,接纳武汉市相关产业转移,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形成武汉产业发展和旅居创业的后花园;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与城镇空间格局有机融合,立足双城交融的重要“焊接点”潘家湾镇,全面承接武汉“万亿车都”及“光谷科技走廊”的产业协同需求,打造嘉鱼产业新城,建成以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装备、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打造成嘉鱼县域生产中心和区域枢纽中心。

3.主要目标

综合未来五年发展环境、阶段性特征和基础条件,“十四五”期间,全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取得重要突破,地区核心功能更加凸显,城区品质稳步提升,区域融合更加深入。至2025年,年度完成税收2.95亿元,年均递增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80亿元,年均递增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年均递增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年均递增10%

4.远景目标

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到2035年潘家湾镇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创新动能强劲、现代产业发达、城镇治理精细、文明品牌彰显、美丽绿色宜居、产城深度融合、社会平安和谐、生活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

5.实施路径

——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周边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带动产业发展与提升借力武汉做强“大车都、大光谷”有利态势,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融入区域,打造产业新城;协同咸宁滨江发展,对接咸嘉临港新城,发展滨江物流与商贸服务。对接簰洲湾等周边县镇,错位发展,大力推进嘉鱼产业新城的发展。积极对接对外交通网络,强化交通区位优势,协同周边交通网络,主动对接武汉和咸宁,构建对外交通网络。

——产城融合,三产联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形成产城互动。依托咸嘉新城临港组团扩大潘家湾镇中心区规模,对接临港综合服务功能;依托产业新城发展红光社区,形成新镇区组团,对接北部工业园区综合配套功能。三业并举、三轮驱动,形成三产联动共同发展格局。依托北部工业园区的建设,带动镇中心区和红光社区商贸业的发展,改变二产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一产二产三产相互依托,三产联动的产业格局。做强“两瓜两菜”品牌,提升一产;推动北部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新型工业;积极发展商贸及休闲农业,提高三产比例。

——生态保育,特色彰显。发挥潘家湾镇沿江平原水乡特色,努力保留和扩大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潘家湾镇现代化过程中既要不断与区域接轨,共同参与区域大竞争,又要保留和发挥地方特色性的人文、景观与产业资源,努力塑造具有地方标识性、区域知名度的潘家湾特色。通过特色的营造,提高潘家湾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产业与景观的特色竞争力,形成具有荆楚特色的现代化新潘家湾。加强环境保护的投入与管治,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严控污染物无序排放。结合条件构建可进入的城乡游憩空间体系。营造城镇集约现代、乡村田园牧歌的和谐美景。

——转型发展,量质并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落实一切有效措施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一一六八”镇村体系

依据“南北呼应,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一一六八”镇村发展体系。

镇村体系布局图

1.一个综合型镇区

为潘家湾镇区,借助镇政府驻地及原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综合服务业,提升镇区服务能级和质量,打造镇域综合服务中心。

2.一个产业新城

为嘉鱼产业新城,依托红光社区连同武汉新港潘湾工业园,整体统筹发展,形成产业新城,强化镇域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

3.六个中心村

为四邑村、潘家湾村、肖家洲村、羊毛岸村、苍梧岭村、畈湖村。其中四邑村打造为农副产品贸易博览、农产品加工、农业科研、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突出,配套完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社区建设中心;潘家湾村、肖家洲村积极融入镇区发展,按照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要求,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基础设施互通互连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羊毛岸村、苍梧岭村、畈湖村积极融入产业新城的建设,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强化农村人口本地就业,实现在地城镇化发展。

4.八个基层村

为老官咀村、东村村、三湾村、龙坎湖村、官垱村、头墩生产队、东湖生产队、复兴生产队。其中老官咀村、东村村重点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老官咀村结合滨江景观带的建设适度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东村村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三湾村、龙坎湖村、官垱村以特色种植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采摘、观光体验和休闲旅游;头墩生产队、复兴生产队继续发展以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东湖生产队以渔业养殖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垂钓、观光和旅游产业。

三、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战略,落实嘉鱼县域“一主两翼两轴、一带六核、三片多点”的国土开发保护整体格局,参与构建县域长江岸线生态走廊、国道沿线现代农业与文旅长廊、打造“一轴三带、三区两片双心”的空间功能布局。

空间功能布局图

1.一轴

为城镇发展轴。依托武赤线,打造城镇南北发展轴,北向联系武汉,承接武汉产业功能外溢;南向联系嘉鱼县城,接受中心服务功能带动。

2.三带

分别为滨江休闲文化带、中心城镇风貌带和金水河农业观光带。利用镇域内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修复区域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长江生态保护的亮丽名片,建设长江干堤休闲文化带;充分利用G351沿线的防护绿地,打造城市视觉绿廊,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植入城市小品等文化休闲设施,打造中心城镇风貌带;依托镇域东面丰富的生态和农业资源,发挥农业蔬菜种植优势,沿金水河重点发展蔬菜种植、农产业流通市场、蔬菜培育基地、观光农业,打造农业观光带。

3.三区

分别为生产区、生活区和休闲区。生产区包括潘湾工业园的高端制造、港口物流功能和东湖生产队、复兴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功能;生活区即是潘湾镇区,发展方向主要为通过品质提升和完善配套设施来提档升级;休闲区为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相互交融的空间,包括滨江休闲空间和农业观光休闲空间,发展思路为生态为要,挖掘、发扬水文化、采摘文化,预留一定发展空间。

4.两片

分别为产业新城片区、城镇综合服务片区。北部依托红光社区连同武汉新港潘湾工业园,结合潘家湾港区建设契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形成产业新城片区;南部依托潘家湾社区,借助镇政府驻地及原有综合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的综合服务片区。

5.双心

分别为综合服务中心和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依托镇区,重点发展商务商贸、临港物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等产业,打造为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红光社区连同武汉新港潘湾工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时尚纺织等产业,建设产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聚力提升两片功能

1.快速推进产业新城片区建设

按照“两心、三轴、南城北产”的整体框架推进产业新城片区建设。依托于武汉新港潘湾工业园,引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服务大车都,辐射大咸宁的区域级产业示范片区,打造北部产业服务核心,作为武汉新港潘湾工业园的主要服务中心,是区域级的工业产品展示、产业配套服务功能的城镇节点。依托于现有红光社区和新建门户区,打造南部新城综合区,为工业园提供居住、商业、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公共服务片区,同时承担镇中心区的部分服务功能。打造南部公共服务核心,是为居住、工作在武汉新港潘湾工业园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服务的核心区域。升级改造现状武赤公路,同时打造华夏大道,形成一条南北向城镇发展带;通过嘉和大道,串联时尚小镇和南部新城综合区,打造一条东部南北向的经济发展带;新城西部结合良好的水系、农田等景观资源,塑造一条南北向的城镇生态景观带。

产业新城片区空间结构图

2.逐步优化城镇综合服务片区

按照“一心、一轴、三带、三区”的空间结构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现状镇区的武赤公路和咸潘公路交叉口的镇级商业区进行升级建设,同时结合镇政府周边的可建设土地,打造潘家湾镇的综合服务中心。继续沿咸潘公路集聚商业服务功能,加强与咸嘉临港新城的联系,打造城镇东西向服务轴线。改善城镇风貌,打造沿江绿化景观娱乐观光带、沿高速绿化景观休闲带和中心武赤公路(省道102)改造后形成的南北向小城镇景观风貌带。南部加强生活服务功能,打造南部生活宜居区;北部强化物流服务功能,打造北部物流综合服务区,作为咸嘉临港新城港口区配套服务的区域;东部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并围绕农业建设民俗旅游服务设施,打造东部设施农业区。

城镇综合服务片区空间结构图

五、构筑规模集聚产业矩阵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延续现有产业基础,全面落实生态引领、产城联动、科技支撑的发展要求,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板块、新型工业板块、现代服务业板块等三大产业板块,至“十四五”期末,形成三次产业结构相对协调,新型工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全面,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的产业体系,将潘家湾初步建设成为产业高端、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化示范区”。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发挥江汉渔米之乡的传统优势,在现有“两瓜两菜(南瓜、冬瓜、白菜、包菜)”、莲藕等绿色蔬菜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打造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探索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建设复兴万亩意杨林基地、四邑村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积极鼓励高端花卉、苗木等种植与销售,扩大种植面积,提升种养档次。鼓励精细化发展,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业科研基地建设,鼓励和国内外科技机构合作,重点扩建蔬菜高科技园等。加强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建设蔬菜检测中心,打造专业交易流通市场,支持建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流通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以“嘉鱼甘蓝”为特色地区蔬菜品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潘家湾镇区和老官的休闲观光大道布局集农业科研、农业旅游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2.加快工业集聚升级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动精细化工向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型产业转型发展。依托通用汽车产业园,布局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板块,重点积极吸纳武汉通用汽车产业园的一级供应商和机会性吸引现有车型的二级供应商,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放大嘉鱼大长江、大武汉、大交通的优势,依托核电码头项目,打造新型临港经济区,培育发展航运物流;在潘家湾高速出口预留物流用地,发展陆域物流。开展化工企业基本情况排查,淘汰关闭、整治提升低端、高污染企业。延伸拓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和功能性化学品、生物及能源新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新型化工节能环保产业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品牌优势,力争培育1—2个年销售过10亿的龙头企业,3—5个年销售过亿元的品牌产品。加快存量工业用地“腾笼换鸟”,全力推进在产企业结构升级、产品转型,加快园区新旧动能转换,利用企业空置车间厂房,招引装备制造项目入驻,推动现有园区循环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推进潘湾工业园智慧园区建设,围绕产业要素配置补齐短板,进一步完善园区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现代服务能级

加快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展示、教育培育等产业,补足服务短板,提升现代服务能级,逐步构建服务于产业生产,又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综合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鄂南沿江物流园区发展,完善沿江码头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加快物流通道网络建设,优化仓储交易功能区布局,支撑现代物流发展。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宏观社区农贸市场建设,在潘家湾镇区、红光社区各引进一个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新型业态,在镇中心区打造集餐饮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商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在潘家湾提供服务,支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引导房地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形成保障房、普通商品房、特色商业地产、高端养老地产协调互动的结构。顺应老龄化趋势,发展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引入一流养老服务机构,打造养老服务基地。

六、拓宽经济转型资源空间

1.优化整合提升园区质量

坚持组团式、集约式理念,强化潘湾工业园区的统筹管理、整合发展。对接周边区域产业平台,扩大园区联动合作范围,推进产业协同和利益互惠。对“一园三区”实施不同产业导向,促进优势产业集聚联动。强化提升现有产能,加大各类"低、小、散"企业整合、退出力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有效提高园区发展能级。按照“做强一批、做优一批、培育一批、调整一批”的原则,通过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容积率等措施,探索园区再生之路,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密度。

2.盘活资源加快转型速度

聚焦高质量发展,通过地块转型、城镇功能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让更多的存量用地实现形态和神态的转变。针对低效运行的成片区块,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和管理团队,通过实施合作开发焕发区块全新生命活力。针对夕阳企业,创新“二次开发”机制,鼓励企业自主转型。

3.多措并举厚积集体资产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机制和分配机制,盘活用好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探索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投融资渠道,推动集体土地合理开发,实现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深入实施“村财镇管”,强化集体经济增收平台运营管理。鼓励优质产业集团专业化运营部分村级集体资产,全面走市场化、品牌化、专业化道路,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形成市场主体与集体经济双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七、建设创新赋能高端平台

1.从优布局科创载体平台

促进科企“联姻”,深度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培育和推广化学工业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材料、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鼓励建设化工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站,打造一批技术先进、配套完整、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2.探索布局孵化创新平台

依托华夏幸福产业新城,联合嘉鱼大学城和武汉高校等创新创业资源,构建面向武汉、咸宁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于一体的创业孵化链条。探索高校大学生创新中心与企业共建,打造一批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科创平台做好人才储备。支持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科创服务,形成创客、导师、企业家以及技术专家互动机制。

八、强化实施保障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保障作用,激励全镇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中勇创新业绩、再攀新高峰。

2.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加强人口、财政、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统筹,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工程、重大民生工程,促进规划落实。

3.充分调动社会参与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和激发群众、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形成各部门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

4.强化规划监测评估

加强规划的年度跟踪、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视评估情况报镇人大同意后进行动态修订调整。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统计、评估、考核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

  • xndy01.jpg
  • |
  • |
  • xngb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