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全域医疗一体化规划实施方案 (草案)

索引号 : 01105619X/2023-26672 文       号 :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单位: 嘉鱼县卫生健康局

名       称: 嘉鱼县全域医疗一体化规划实施方案 (草案) 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11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根据县委县政府将嘉鱼县建设成湖北经济强县,打造滨江公园城市,全县上下瞄准“挺进百强县、创成文明城”的目标,实施“小县大为”“小县大城”“小县大产”的工作思路,继续勇破思想坚冰,谋划发展突围,按照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积极探索全域医疗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经验。现结合我县卫健系统实际,拟定嘉鱼县全县医疗一体化规划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大健康、大卫生、大服务、大共享理念为指引,以全域医疗为主线,以调整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为抓手,以一体化规划、管理、服务为载体,实行主要工作项目化推动、责任化落实,为把嘉鱼建设成为湖北经济强县,临港滨江公园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二、工作目标

2025年,用4年时间,通过大力实施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公立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县内有名院、医院有名科、名科有名医”的医疗格局,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健康嘉鱼建设。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强服务体系,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县镇村三级整体推进,采取“1+2+7+90”的建设方案,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高铁、潘湾两个医疗副中心,辐射到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家村卫生室的战略框架,及时调整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1、加快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加快在建项目早完工(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一期、县疾控中心项目,20224月完成主体工程,年底竣工);入库项目早开工,在县委县政府统筹抓总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好资源要素作用,启动县人民医院二期项目,新建县人民医院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

2、调整县城区卫生资源。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设项目完成并搬迁后,县中医医院搬迁到现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搬迁到现县中医医院。有效节约利用卫生资源。

3、突出基层卫生重点项目。在潘家湾镇主城区范围内,规划搬迁潘家湾镇卫生院,成为嘉鱼县第二人民医院,以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服务辐射簲洲湾镇、渡普镇;在高铁岭镇集镇搬迁规划范围内,规划搬迁高铁岭镇卫生院,成为嘉鱼县第三人民医院,以二级医院标准建设,服务辐射高铁岭镇、陆溪镇。其它镇卫生院通过改建、原址扩建,提档升级,改善服务条件,满足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

4、新建部分村卫生室。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村卫生室 个,达到“四室一房”,一村有一个合格村卫生室要求。

5、新建公有精神病医院。在规划的新街镇三环线附近新建公有精神病医院,隶属新街镇卫生院管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按照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标准建设,计划床位300张。

(二)抓实医共体建设,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重紧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嘉鱼医院运行正常后,将全县两个医共体调整为一个医共体,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嘉鱼医院医共体。由县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全县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家村卫生室,形成紧密型医共体。纵向联合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打通医共体内人员、资金、业务、药械、信息等核心要素,建立远程诊断、消毒供应等业务中心,实现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推动了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资源有效贯通、服务全程接续。

(二)增动力。在医共体内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过程监 管、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改革,村卫生室实行一般诊疗费包干。充分激发了医共体更加重预防、节成本、保健康的内生动力。

(三)强基层。牵头医院通过专班巡诊、安排医生参与坐诊和查房、安排挂职任成员单位业务副院长、点对点帮扶薄弱专科、拟晋升职称人员到基层服务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同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省级医疗机构托管、市直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等方式,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增强首诊能力,提升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缓解看病难。

(四)惠民生。组织专班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首诊目录和下转病种清单;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费用负担。上转患者提供免挂号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转诊服务,下转病人免收起付线,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县外转诊手续全部由县第一人民医院审核办理,提高县域内就诊率。

(五)抓重点。全力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由基层医疗机构院长带领家庭医生团队全面摸清扶贫对象病情,制定一人一策健康治疗方案,为特殊重病、大病患者直接采购治疗所需药品,就近提供治疗服务,将治疗药物对接到报销目录。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均设立了健康扶贫“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一票制”结算。

(三)重视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1、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核定人员编制,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素质。开展卫生管理岗位培训工作,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每2年参加一次3个月以上的培训管理岗位知识培训,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大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骨干师资培训,鼓励新近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参加培训。重点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临床需求举办多期培训班,安排数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提高医技水平。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支持参加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士等资格考试,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2、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争取县卫生人才政策支持,在招考、入编、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急需的高层次医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缺的特殊岗位人才,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可采取面试合格后,直接聘用。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制定农村本土化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定向培养本土医技人员,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1-2名本土骨干。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比例,完善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农村卫生服务的制度。

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到龄退岗村医生活补助、基本药物等制度,保障村医待遇和队伍稳定。每个村卫生室均有一名大学生村医。大学生村医专科毕业后,在三级医院规培二年,规培期间待遇比照镇卫生院进修待遇;村医再深造本科的,所需学费、生活费实行补贴,不低于专科补帖标准。大学生在村卫生室服务协议期满后,统筹一定比例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定向招聘,提高执业上升空间。

3、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和评价机制。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分级的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梯队。加大人才流动,促进医疗卫生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轮流到基层服务,探索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将医疗卫生人才纳入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人才下沉。改革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薪酬制度,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医疗卫生服务岗位津贴制度等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持医疗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我县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使广大民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改善医疗服务,落实各项医疗制度

1、强化医疗质量组织管理。依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嘉鱼医院牵头建立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落实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质量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服务质量问题,完善全县医疗质量管理。

2、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组织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开展网上、电话预约诊疗服务;优化医院门急诊流程,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流程;优化住院服务,引导安排入、出院服务;优化结算服务,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对检验、检查提供快捷查询服务,医共体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实行双休日及节假日专家门诊。

3、开展基层医疗结对帮扶。建设上下级医生业务交流平台。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立医共体诊室,牵头医院通过每周派驻坐诊、住院查房、业务培训、免费进修等形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帮扶基层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过渡期内,由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大学行医生每周定期村卫生室坐诊、巡诊。

4、加强重点专科业务建设。四年内,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县人民医院)、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县中医医院),市级重点专科不少于6个(县人民医院3个、县中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基层特色科室每年不少于1个。发展中医特色科室,县中医院创建中医养生堂、名医室,每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国医堂,每个村卫生室均有“中医角”。

5、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转诊审批、双向转诊等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到2025年,全县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县域住院率达到90%左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诊的比例达到75%以上,实现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在基层解决。推行基层首诊,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上级医院优先为下级医院上转患者提供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优化急诊服务和预约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推进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与康复、护理等接续性服务机构和专科医院建立横向转诊关系,逐步形成急慢分治格局。加强医疗机构转诊服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完善全县预约转诊服务平台,规范分级诊疗流程,完善常见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引导患者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6、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建设,强化院感管理安全,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完善医疗服务监管法规制度,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质量安全和机构运行的监测监管。开展实施“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医闹事件,维护医疗机构良好就医秩序,保障医生和患者安全,维护合法权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贯彻落实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实施医师定期考核。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全县公立医院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逐步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战略,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工作,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用血,按市血站规划,合理布局全县捐血点,保障医疗机构用血和血液安全

(五)改革急救体系,提高急救救治能力

深入推进卫生急救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卫生急救指挥系统,重点抓好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到2025年实现县、镇级卫生急救决策指挥平台互通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按填平补齐的原则,为乡镇卫生院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远程视频终端、生化分析仪、彩超、DR、血液分析仪等常规医疗设备,为各基层村卫生室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加强全县卫生急救队伍规范化管理,开展卫生急救培训演练,完善现场急救处置、救援装备配备,制定县级卫生急救物资储备计划,提高急救保障能力,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新建“120”急救指挥中心,配备调度平台,2025年前单独设立,县急救中心下设直属急救站点,按服务半径城市≤5公里,农村10-20公里。到2025年,整合全县卫健系统“120”车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根据需求提高现有救护车档次和数量,其中负压救护车不少于20%。全县形成网络化和立体化的卫生急救救援体系。做好急救预案、物资储备、急救演练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卫生风险评估能力、处理能力和就保障能力。普及全民急救救护基本技能。加大居民生存与急救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演练,降低、减少二次伤害。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支持和鼓励居民家庭自备医疗急救包。

(六)促进信息共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1、加快医疗卫生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建立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的健康信息网,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码,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加快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通过“智慧服务”“电子病历”“智慧管理”建设,构建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完善远程影像、远程B超、远程心电、远程医疗系统,实行“县级诊断、基层检查”医疗新模式,全县各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安全得到较好保障。健全全县职业病防治体系信息化建设。信息平台融入全县职业病诊断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等数据信息,逐步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间的职业病防治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满足群众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2、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大力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加快全县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就医流程,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整合现有医疗服务网络,基于分级诊疗制度,采用“多点对多点、平台对平台”的模式,实现分层级、跨地域、公平有序的远程医疗服务,弥补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建立稳定可靠的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信息化人员培训。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县域远程医疗全覆盖,建立有序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

四、强化政策配套

(一)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和动态提升医共体工资总额和薪酬水平。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允许基层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控水平,在核定其绩效工资总额时给予重点倾斜。医共体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可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进行自主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医疗机构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

(二)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要制定远程医疗、日间手术、日间病房、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签约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合理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三)深化编制改革。落实编制备案制,县级医院推行以床位核定编制数,对专项招聘卫生技术人员纳入编制备案范围。纳入备案的人员“五险二金“缴纳比照正式在编人员待遇。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全域医疗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镇、各职能部门、卫健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任务,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实行县卫健局党组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单位制度,落实一线工作法,形成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明确部门责任

县卫健部门负责牵头全域医疗一体化建设日常工作,加强协调督促,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意见。县发改部门负责项目立项入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县人社局负责薪酬改革方案制定,并将备案制人员养老保险纳入正式人员管理;县委编办负责编制备案制办法制定;县医保局及时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县财政局负责全域医疗财政保障;县政务和大数据局负责将全域医疗一体化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规划统筹考虑,同步建设

(三)强化宣传引导

县卫健局将根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深入挖掘,树立正面典型。对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予以回应。

  • xndy01.jpg
  • |
  • |
  • xngb03.jpg